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6年01月31日> > 总第1期 > 第一版 > 新闻内容
如皋木偶 舞动的悠悠乡愁
新闻作者:钱进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3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乱踏黄昏入醉乡,酒家楼上烛辉煌。登台漫作侏儒舞,过眼堪怜傀儡忙。唬笑正同真面目,优伶犹有旧冠裳。不须更说鱼龙戏,赢得逢场一举觞。”这是一首江苏省如皋市图书馆馆藏清代版《东皋诗存》中形象描绘木偶戏的一首诗。

我的家乡如皋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江海平原,历史文化悠久,是世界六大长寿乡之一,也是著名的木偶之乡。千百年来,经过江海文化的洗礼熏陶,逐步形成了极具江海风韵的杖头木偶,在全国木偶艺术中独具特色,并已成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皋木偶戏起源较早。相传,如皋杖头木偶来自皇宫。据说是明朝末年,从皇宫里逃出一个黄姓的木偶艺人,改姓为邝,隐居如皋,传授宫中带出的杖头木偶制作和操作技艺。如皋戏剧发展也很早,冒辟疆、李渔、郑板桥等文人墨客在如皋活动频繁,常邀木偶戏班与家乐同演,冒辟疆还多次组织家乐与木偶戏班合作,将昆、徽、京等各剧种的精华融会贯通,创作排演新的木偶剧目。一代代如皋木偶艺人对自己的表演要求甚高,力求把手上的操作,嘴上的说唱,脚底的步伐,全都和谐地配合起来,达到“真若出于偶人肝肺间”的较高艺术境界。

如皋的杖头木偶曾经空前繁荣,100多家木偶戏班争奇斗艳。解放后,较负盛名的几家木偶戏班子加入了当时的文学艺术联合会,博取众家之长,各项技艺突飞猛进,“不是真人胜似真人”的精湛表演深受人们的喜爱,拥有广泛的观众群体。1954年,几经整合组建了如皋县木偶京剧团,并逐渐有了自己专职的编剧、导演、舞美、造型设计师,每一出戏、每一个角色的塑造都是精心打造,戏中人物个性,整体艺术风格贯穿始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上天入地的孙行者,《白蛇传》中刚柔并济的白娘子,《大禹治水》中顶天立地的英雄大禹与至纯至美的女娇,《红螺女》中为了人类耗尽灵气的红螺仙子……一个个丰满艺术形象的展示,使如皋木偶艺术成为中外观众欣赏的民间艺术奇葩。

如皋早期的木偶是用木头雕刻出大同小异的简易头型,再画上不同人物的脸谱,用藤条扎成或大或小的身腔,穿上不同的服饰用以区分不同角色形象;后来用纸脱胎的方式做头和身腔的模子,凹凸有致,木偶的眼睛、嘴巴可以转动、开合,较为生动形象;善思善变的如皋木偶艺术家,不断在木偶的制作过程中引用新材料、新工艺,人物的喜、怒、哀、乐、美、丑、怪异不再模糊单一,变得形象逼真。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如皋木偶率先打破传统木偶戏的表演格局,巧妙运用皮影、布袋、提线、灯彩等木偶艺术表演手法,真人与木偶幻化交替表演,开创了木偶艺术人偶同台的先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国内外的大小舞台上尽展迷人风采。

如皋木偶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而且声名远播。如皋木偶艺术团1989年排演的《红螺女》堪称中国近代木偶戏的精品,1990年,作为唯一的县级剧团赴京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艺术节演出,一举轰动京城,《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40多家新闻媒体进行报道,并被评为全国优秀木偶十佳节目。

1999年5月,大型神话木偶剧《大禹治水》受国家文化部委派,赴罗马尼亚参加第四届欧洲木偶艺术节,获艺术节组委会最高奖—“特别奖”。2000年9月,《大禹治水》参加第六届中国艺术节获“贡献奖”。2003年9月《大禹治水》剧组赴广州参加全国第二届木偶皮影金狮奖大赛,获“金狮奖”银奖;木偶音画《水绘情韵》荣获中国成都21届国际木偶艺术节优秀节目奖。

如皋杖头木偶舞动着家乡悠悠的乡愁,愿家乡这一古老的艺苑奇葩越开越艳。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民晚报社区版·新如皋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南通雉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438673687 联系电话:0513-87518000 | 备案号:苏ICP备15029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