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6年01月31日> > 总第1期 > 第十七版 > 新闻内容
如皋市第八届爱心团队、爱心大使事迹简介
新闻作者:本报讯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3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爱心团队
1.点亮希望   让爱回家
——如城关爱失独家庭爱心团队
       为更好地做好如城街道失独家庭的关爱帮扶和心理援助工作,如城计生服务中心立足本职,牵头召集村居计生负责人、计生协会工作人员、心理咨询师等26名同志,成立雉水港湾关爱失独家庭爱心团队。他们发挥专长,定期开展茶话会、心理咨询、户外活动,为辖区内失独家庭做好心理疏导和关心援助。3月带领20名失独父母外出郊游、踏春;4月为45位失独老人过集体生日,带老人游览长寿园、牡丹园、水绘园;5月开展农忙互助活动,组织城区失独夫妇与农村失独家庭进行农忙互助……团队爱心人士还结合重大节日,对失独家庭进行资金和实物慰问,为长港村12组失独家庭周光宏家进行危房改造,为新民社区16组佘新明夫妇和贺洋社区7组张秀凤家送去彩电,为10户失独家庭申请每户600元人口公益金,为4位住院的失独老人申请特困救助金,同时借助“如城发布”微信平台帮助失独家庭实现23个微心愿,传递社会大众的爱心善举。 
2.爱心相伴  一路顺风
——公益顺风车南通站
       2013年,由如皋志愿者陆洪倡议创办,20余位志愿者、13辆爱心私家车一起组成如皋免费顺风车爱心车队,在如皋城乡为陌生人提供免费顺风车服务。随着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顺风车队伍,2014年6月,顺风车如皋站升格为顺风车南通站。目前,顺风车南通站已在如皋市各镇(区、街道)及南通其他地区设立近20个顺风车分站,登记并编号的公益顺风车近600辆,车主志愿者近600人,乘友志愿者近500人。3年来,顺风车南通站坚持每天更新免费顺风车出行信息,由车主志愿者将顺风车信息发至专用QQ群,通过如皋市电台、相关网站和顺风车南通站微信公众平台等及时对外发布,截止目前共发报顺风车信息6000余条,免费搭载数千人次。在常态化开展免费顺风车服务的同时,顺风车南通站还每月组织顺风车主及乘友志愿者走进城乡敬老院,开展关爱孤寡老人志愿服务活动,产生良好社会反响。
3.为爱唱响  善行港城
——港城贫困儿童关爱团队
       陆燕徐是长江镇三洞口社区的一位普通村民,2013年从央视辞工回乡创业,他热心贫困儿童关爱帮扶工作。长青社区的小蒋父母双亡,与78岁的奶奶相依为命,家庭的窘境让她失去了学习的信心。陆燕徐和爱人多次与小蒋交流谈心,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对小蒋关心帮扶,小蒋顺利考取如皋市江海技工学校。小蒋成才的案例,增强了陆燕徐帮扶贫困儿童的信心。2014年11月,陆燕徐动员亲朋好友和社会爱心人士35人,成立港城贫困儿童关爱团队,先行资助3位石庄中学的学生,从生活学习上对他们给予帮助。2015年,团队走访全镇30多个村居20多名贫困儿童,为8名特困儿童落实了长期帮扶和定向帮扶措施。2015年暑假期间,团队策划开展了22场“为爱唱响,港城好声音”大型主题公益汇演活动,在丰富居民精神生活的同时,现场为港城贫困儿童开展慈善募捐,所得捐款36000余元全额上缴民政部门慈善账户。目前,在港城经商的10多家民营企业主动加入贫困儿童关爱团队,共同为港城贫困儿童奉献爱心。
4.关爱留守儿童  温暖稚嫩心灵
——江安镇徐黄社区爱心藤蔓服务队
       2009年,在江安镇徐黄社区两委支持下,社区大学生村官周峰和退休教师陆金华两人牵头成立了社区校外辅导站,并组建爱心藤蔓志愿服务队。服务队从成立初期的5人发展到现在已有40余名志愿者,6年来辅导学生156人。为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社区整合多方资源建立了音乐室、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每年年初排好课表,在周末和寒暑假由在职教师开展语数外的课业补习辅导,志愿者们根据自己所长开展奥数、书法、绘画、二胡、电脑等特色辅导,极大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拓展了知识面。周峰常说,“城里学生能学到的,我们也要让这些孩子学,带他们开阔视野”。2015年,爱心藤蔓服务队组织留守儿童先后开展了 “红五月阅读”、“我心中的偶像写作演讲”、“抗日战争七十周年系列走访”、“崇德守法教育”等活动。社区辅导站成了留守儿童的新家,爱心藤蔓志愿服务队成了留守儿童的守护者。
5.建设爱心法庭  传递司法温暖
——如皋市人民法院搬经法庭
       如皋市人民法院搬经法庭现有干警10人,担负辖区内的民事审判工作。法庭始终以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关注弱势群体权利实现为目标,年均审理各类案件1400件,无一错案,2015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人民法庭”。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法庭全体干警发挥业务专长,努力拓展服务,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针对辖区内涉案的老年人、未成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主动靠前,每年为老人、未成年人、农民工追索赡养费、抚养费、农民工工资近20万元,为权利人免除申请执行之苦。2014年法庭在审理一起离婚案件中,女方当事人因患尿毒症举债40余万元,法庭在秉公审理的同时向社会发出倡议,现场为当事人募捐3000余元。此外,法庭在结对共建社区成立了妇女儿童维权工作室,法庭3名年轻女干警发挥专长,利用双休日为社区近20名留守儿童提供课外学业辅导和心理疏导,并在儿童节时为孩子们送去礼物,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
6.走村入户  守护健康
——如皋吴窑福康医院
       如皋吴窑福康医院虽是一所民营医院,但一直致力服务群众、关爱百姓健康,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奉献爱心。医院坚持每年到全镇所有村居开展免费医疗咨询,服务对象近5000人次,为贫困家庭捐资捐物、免除医疗费等折合人民币126万余元。医院于2013年3月建立医疗爱心小分队,由医院16名在职医护人员组成。医疗爱心小分队成员定期到村居开展健康知识集中宣传、免费常规检查、赠送常备药品,每季度必到镇敬老院1次。为更好地服务农村孤困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众,下村前,小分队负责人总会事先听取镇民政及残联的意见,及时了解这部分群众的健康状况,集中活动结束后走进各家各户,做好针对性的医疗关爱服务。2015年重阳节,福康小分队的队员们还自编自演了一台寓教于乐的文艺节目,为全镇居民奉上一份节日礼物,用行动诠释了“关爱生命、守护健康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行动”。  
 
二、爱心大使
1.心系群众的好片儿警——李百战
       李百战,市公安局如城中心派出所副所长兼城南警务区社区民警。从警20年,他心系群众,扎根社区,把“当一方警察,保一方平安”的铮铮誓言写在辖区群众的微笑里,先后下水救人23次,巡查骑坏自行车12辆。熊熊火海抢救煤气罐,高楼之上劝说轻生者,面对丧失理智的群众奋起夺刀,每一次危难关头,他都冲在最前面;特大暴雨中转移独居老人,当机立断破门而入制止通讯网络诈骗,一连数夜不眠不休蹲守社区惯偷,用行动践行了一个普通民警对职业的忠诚。他创新警务工作,将现代网络技术引入社区管理,开通南通公安首家网上警务室,组建辖区QQ群,探索形成现代社区工作模式,亮相全省、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得到部省领导高度肯定;借助粉丝好友超万人的“如皋片儿警”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寻人寻亲,帮助137名患有痴呆症的老人、走失的儿童、失散多年的亲人找到回家的路。2013年,台湾网友“筱云”通过李百战的微博帮助,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大陆亲人,她特地从台湾赶来如皋,只为当面说一声,“大陆警察,真棒!”李百战先后获评“江苏最美警察”提名奖、全省公调对接工作先进个人、全省社区民警标兵、南通十大爱民警察,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
2.践行雷锋精神的退伍军人
——王建平
       王建平,如皋市民政局工作人员。2008年从维和部队退伍后,凭着爱心和坚持,一直致力公益事业。2009年5月,得知磨头镇残疾青年张小建需要住院,他立即拿出4000元,让其住院治疗。为更好地弘扬雷锋精神,2015年1月,王建平发起成立“如皋市学雷锋义工站”,截至目前,共有登记在册义工300余人。王建平带领全体义工不断践行雷锋精神,开展各项学雷锋关爱活动。组织义工与城区残疾人家庭结成对子,每月定期到结对家庭开展卫生打扫、衣被晾晒、亲情陪护、身体保健等关爱服务。在纪念抗战胜利70年周年之际,组织义工上门慰问抗战老战士,邀请他们一起收看阅兵式并集体聚餐、观看文艺节目等。为更好地解决残疾人的婚姻问题,2015年10月策划举办了残疾人相亲交友联谊会,来自如皋、如东、海安、海门、南通、常州等地的未婚残疾人100余人参加活动,其中2对已到民政部门领取结婚证书。12月,组织高新区留守儿童游水绘园、图书馆看书等,让留守儿童在外打工的父母少一份操心,多一份安心。热心的王建平用实际行动展示了一名优秀退伍军人的风采。
3.敬老院里的义务理发员
——马兴平
       马兴平,搬经镇加马社区居民,经营着一家理发店。多年来,只要四方八邻中有老年人和病人不方便到店里理发,马兴平总是免费上门服务。2012年,他主动联系搬经镇敬老院,每月免费为40多位老人理发。2013年乡镇合并,敬老院搬到了原常青镇,路途远了,敬老院的老人也增至70多人。一个人忙不过来,马兴平就带上妻子一起去,妻子负责打下手帮老人洗头,他则专心理发。除了理发,马师傅还为老人刮脸、掏耳朵,慢慢地他和老人们熟悉起来,老人们也习惯了他的手艺,亲切地称呼他“小马师傅”。看着老人们高兴的样子,马兴平说,就是想把这些老人照顾得舒舒服服的,每月的相聚都是一次美丽约会,这样的美丽会一直延续下去。
4.关爱空巢老人的城管暖男
——纪勇波
       纪勇波,如皋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队员。2012年夏天,住如城镇申港豪园6栋101室的张庆甦老人,通过市长热线反映他所住的楼房顶层外墙面时有大大小小的砖块坠落,影响安全。纪勇波接到市长热线交办单后,立即寻找高空作业专业人员赶往申港豪园处理,消除了小区居民的安全隐患。这件事本是他城管工作中一件再正常不过的小事,但出乎意料的是,张老仍隔三差五的给他打来电话,在交谈中了解到张庆甦老人是退休教师,由于子女长期在外地工作,老人的晚年生活很寂寞,一直向往着与人多沟通。小纪明白了老人的心思,在此后的3年里,他经常到张老家陪他喝茶、聊天,并帮助老人将撰写的一份《论语》心得手稿整理成68000字的电子文稿。久而久之,小纪和张老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5.助力老年艺术生活的80后民乐教师——陈曈
       陈曈,丁堰镇茄儿园社区居民,南通市崇川区文化馆艺术团辅导老师。2011年12月的一天,陈曈回丁堰老家,看见一些老人正在自学葫芦丝,就去指导了一下。没想到,那些自娱自乐的老人突然“来劲儿”了,围住陈曈反复请教。老人们充满期待的眼神让陈曈心头一热,干脆办个培训班。2011年12月28日,陈曈开办的中老年葫芦丝培训班正式开课,只要想学葫芦丝,一律零门槛零收费。3年来,每周一他都特地从南通回丁堰免费教社区群众吹葫芦丝,以学院专业系统教学方法提升学员综合素质。目前,他免费教授的学员已有40余人,11人获得由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颁发的社会艺术水平六级证书。2013年7月,陈曈带领茄儿园金葫芦乐队的大叔大妈们大显身手,凭借一曲《美丽的金孔雀》荣获全国艺术风采电视大赛江苏赛区葫芦丝齐奏中老年组一等奖。2014年4月在如皋市举办的老干部才艺大赛中荣获二等奖。2015年6月参加南通市“国乐飘香民族器乐”大赛获中老年葫芦丝组合三等奖,同时指导乐队成员参赛荣获二胡组合二等奖,二胡独奏三等级。
6.爱润寒门学子的好老师
——陆建进
       陆建进,如皋市薛窑中学教师。自2002年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他热心帮助寒门学子,以诚相待,用心与他们沟通,并在经济上提供一定的支持。在他的关心关爱下,孤儿何同学、薛同学和特困生王同学,顺利升至本科院校就读。2007年,他担任学校团委书记后更是积极联系社会爱心人士结对帮扶学校贫困生,在他的努力下上海爱心人士一次性捐款74000元,用于资助困境学子。2013年,他牵头成立薛窑中学爱心基金会,通过募集爱心资金,目前已成功帮助147名贫困学子。2014年,他带头组建校园爱心超市,动员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共收到捐赠服装2000多件。同时在爱心超市内设立学习资料库,收集整理历届高三学生的优秀笔记、错题集和老师捐赠的优秀教学笔记、书籍,这些资料在学校内资源共享,是薛中学子学习进步的宝贵财富。
7.精心照顾瘫痪父母的好女儿
——陈璠
       陈璠,中国银行如皋支行综合柜员。2007年至2008年,陈璠的父母先后患脑溢血,父亲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母亲需要人照顾。她8年如一日细心服侍,为父母奔波求医、洗衣做饭、擦拭清理,陪他们聊天说笑。每天除了工作,其他时间都会陪伴在父母身边。父亲因常年卧床导致肌肉萎缩,每天夜里疼痛难忍,陈璠总会每两小时起床为父亲翻身推拿,从父亲第一次住院至今,她从未睡过一个整夜觉。32岁的陈璠忙得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但她依然始终微笑服务每一名客户,被中国银行总行评为“最美一线青年员工”。 她说:“我是父母唯一的女儿,照顾他们是我应该做的事情。我做得还不够好,如果可能,我希望我的工作能更上一层楼,希望爸爸的身体能有所好转少些痛苦,希望妈妈能够很顺利地走路,希望他们脸上能多些笑容。”
8.大山深处播撒火热青春的支教青年——佘一奇
       佘一奇,如城街道沿河村人,苏州大学电器工程自动化专业学生。2014年暑假,他报名前往陕西省蓝田县九间房镇张家坪村开始了一年的支教生活。佘一奇支教的小学建在群山之间,闭塞的环境使孩子们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很少,“两张长椅,盖上几块木板,铺上被子,就是床”,艰苦的条件没有动摇佘一奇支教的信心。在熟悉和适应环境之后,他根据孩子们的特点,精心设计开展安全教育、科普知识、励志教育、感恩教育等课程,协助学校举办乒乓球比赛、拔河比赛,和老师们一起举办“多功能厅影视教育主题活动”,帮助孩子们开拓眼界、增长见识。2015年6月,佘一奇最后一次家访,和他一起的还有家乡沿河村的志愿者,他们带着物资为当地贫困家庭的儿童送去爱心如皋的关爱与温暖。“回想一路走来,一张张照片和微信日记见证着时间一点一滴溜走。支教,怀着最初的希冀。既然接受了‘老师’这一称呼,就要担起这份责任。”离别的时刻,孩子们送了一程又一程,面对孩子们的不舍,佘一奇许下诺言,还会再次前往支教。
9.身残情深的“老师妈妈”——郝霞
       郝霞,如皋市吴窑镇中心幼儿园副园长。她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左腿残疾,靠着一股“犟劲”一路走来。工作期间,她从楼梯上摔过,从凳子上跌过,严重时摔到骨折。然而,哪怕是躺在病床上,她也不忘每天打电话给同班老师,关心班上孩子的情况。她身上还有一股“韧劲”,对待留守儿童、特殊儿童,她不厌其烦,孩子们总亲切地喊她“老师妈妈”。她的身上还有一股“拼劲”,两次代表如皋参加南通市幼儿园教师教学比赛均获一等奖。她身上积聚的三股劲儿让人感动、令人钦佩,她的先进事迹被南通教育网等多家媒体报道,先后获得第六届“感动南通·教育人物”提名奖、“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如皋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如皋市‘三八’红旗手”等。
10. 二十年如一日诠释孝义的好儿媳——刘金美
       刘金美,城北街道平园池村村民。1995年,刘金美的丈夫因车祸不幸去世,将3个孩子和80岁的老父亲撇给了她,刘金美没有被噩运击垮,独自一人承担起家庭重担,她时常安慰公公:“别难过,你儿子不在了,我就是你女儿。”除了干好农活,刘金美每天还要到十多里之外的建筑工地打零工赚钱贴补家用,无论自己多辛苦,有时甚至拖着生病的身体,她始终坚持照顾好年迈的公公。她把老人日常生活的喜好一一记在心里,公公的床头不间断地放着爱吃的水果和零食,将老人照顾得妥贴周到,家里收拾得整齐干净。20年过去了,刘金美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如今公公已是百岁高龄的老人,心中的丧子之痛早已放下,他逢人便夸:“我这是修了几辈子的福气,才有了这么个好媳妇,这孩子可比亲女儿还要亲啊!”面对周围群众的称赞,刘金美也只是淡然地表示,“这是我作为儿媳妇理所应当要做的事情,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对得起自己良心而已。”
11.不畏严寒勇救落水乡邻的90后小伙——袁彬彬
       袁彬彬,如皋常青建筑安装有限公司员工。2015年1月30日凌晨3时许,石庄镇草张村村民薛英与同伴一起骑车前往馒头加工点。因天还没亮,行至高井桥附近时,只听“扑通”一声,薛英不慎连人带车掉入中心港河中。与其同行的两人本想到河边将薛英拉上来,却无奈什么也看不见,只能对着河附近的居民呼救。听到有人在呼救,本来睡得迷迷糊糊的袁彬彬瞬间清醒,他掀起被子循声赶至落水点。落水现场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而落到水里的人除了发出一声叹息后便没有任何声响。怕时间长了落水者会有不测,只穿了一件睡衣的袁彬彬在岸边妇女的指引下,毫不犹豫地从落水点下水救人。初春的河水寒冷刺骨,袁彬彬在黑暗中朝着河中央的方向一边蹚水一边摸索,在前进3、4米后成功揪住薛英的衣服。冰冷的河水冻得他全身发抖,袁彬彬咬紧牙关拼尽全力将薛英拖至河边,与赶到现场的父亲合力将薛英拉上岸,让同行的妇女将其送回家。落水者获救了,浑身湿透的袁彬彬虽然感觉寒冷但心里火热火热的,因为自己挽救了一条生命。
12.传承爱国情怀的不老松——陈强
       陈强,如城街道十里社区居民。 “十里社区关工委德育教育基地”、“十里社区村民休闲活动室”,在陈强的家门口,挂着两幅这样的牌匾。身为老党员,今年85岁的陈强把关心下一代,教育培养下一代的爱国情怀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9年来,陈强坚持在自家小院中升国旗,组织未成年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每年寒暑假、节假日组织孩子在此活动,陈强担任校外教育辅导站兼职辅导员,在国旗下给孩子们讲党史、讲祖国发展、讲遵纪守法、讲抗战故事。2007年,如城街道关工委将陈强的小院定为德育教育基地。2014年,在陈家小院拍摄并以陈强为原型的《国旗永远在心中》微型剧,在南通市文明办、南通市关工委开展的“知礼仪、讲文明、展风采”微型剧评选中获特等奖。
13.少数民族妇女致富的“领头羊”
——田茂娥
       田茂娥,白蒲镇杨家园村村民。1990年,来自贵州土家族的姑娘田茂娥与白蒲镇建筑工人于建军结婚,本想嫁到“鱼米之乡”过过好日子,却接二连三遭遇家庭变故。婚后不久,公公两次住院开刀,小姑遭遇车祸,婆婆突发脑溢血去世,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背负了巨额的债务。憨厚的丈夫不愿拖累妻子提出离婚,田茂娥反过来安慰他:“我们都有手艺,虽然我是外来妹,只要我们吃苦耐劳,一切都会好的。”于是,田茂娥开了家小服装店,于建军到外地打工,经过努力,他们还清所有债务,还盖起新房。2005年,田茂娥创办了苏田劳保用品厂,筹集资金、学习技术、寻找客户、接收订单,她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2015年企业产值达400多万元。致富后的田茂娥,时刻不忘自己的少数民族姐妹。贵州苗族老乡陈友锋姐妹俩,母亲离家出走,父亲残疾,只能靠政府资助。田茂娥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安排她们到自己厂里。有了经济来源,陈友锋姐妹俩再也不需要政府资助了。如今田茂娥的劳保用品厂安排了30余名少数民族妇女,白蒲镇少数民族姐妹一致称她为劳动致富的“领头羊”。
14.义务宣传推介家乡的摄影达人
——王海松
       王海松,如城街道许庄社区居民,自由摄影师。视摄影为生命的他,10多年来几乎走遍如皋大街小巷,记录宣传家乡的风光美景、人文纪实。他关爱老人和儿童以及弱势群体,经常免费为环卫工人、一线职工、市社会福利院孤寡老人和遗弃儿童拍摄照片并精心挑选赠送。2014年,他参加如城街道金婚夫妇的拍摄活动,为2000多对金婚夫妇留下宝贵的金婚纪念照。2015年,为福利院的患病孤儿鹏鹏拍摄一组纪实摄影《小鹏鹏,阳光下的你要快快长大》,引起无数人关注。如皋发布、如城发布、如皋城管局、如皋旅游局等组织的一些宣传活动,他均欣然前往,为活动留下很多高质量的影像资料,坚决不收取任何报酬。他还曾3次赴河南贫困乡村为留守老人和儿童免费拍摄并赠送照片。王海松用镜头记录如皋,用爱心感动皋城,他拍摄的一些以如皋为主题的作品在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奖,为宣传家乡、推介如皋不遗余力。
15.发挥余热的七旬义工——顾忠明
       顾忠明,如城街道健康西村居民。71岁的老顾从人民医院退休多年,但他一直关心并积极参与医院的各种活动,常年在医院做义务导医,无论寒暑,老顾在医院医技楼一楼热情地为前来就诊的患者指点科室方位,帮助搀扶年老体弱者上下台阶,为病人咨询做好解答。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平常不过的举动,为病人带来丝丝暖意。有一次一位病人就医遇到困难,找到老顾,他二话没说深夜赶到医院,协助医护人员帮病人排忧解难。在医院组织的送健康志愿服务活动中,总能看到他忙着为市民进行健康宣传的身影。老顾还是医院老年支部的小组长,虽说小组长不起眼,可老顾干得很认真、很投入。支部成员房鹤因腿脚有疾行动不便,老顾经常到她家嘘寒问暖,向她介绍医院发展的近况,嘱咐她要保重好身体,安度晚年。5年的坚守,500个小时的义务劳动,热心的老顾深得病人和家属的信赖和喜爱,他总说:“共产党人退休不褪色,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精神上有收获!”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民晚报社区版·新如皋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南通雉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438673687 联系电话:0513-87518000 | 备案号:苏ICP备15029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