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6年07月25日> > 总第24期 > 第七版 > 新闻内容
面孔:烈日下的笑容
新闻作者:文/朱文文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25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7月21日,如皋市气象台14时21分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如皋最高气温达到37摄氏度。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头顶烈日面朝黄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默默地忙碌着 。
薛梅
消失的国道,没落的香瓜村
       早上6点,如城街道新官村7组的薛梅照旧在Z02县道(老通扬公路)上的一棵老杨树底下垫上一个蛇皮袋子,摆上自己地里刚摘回的香瓜。一杆老式秤,一张爬爬凳,一把塑料袋,这就开始了一天的卖瓜日子。
       58岁的薛梅到底也记不清自己怎么开始种香瓜的,也记不清这到底是卖瓜的第多少个年头了,“至少得有20年了吧”!紧挨着的1米远处,另一棵大树下支摊的老许依稀记得当初是浙江人带来了第一颗香瓜的种子,这才有了后来远近闻名的“香瓜村”。
       “以前走我们村买香瓜的人可多了,公交车的司机一下车就带一大群人过来!现在不行咯,人越来越少啦!”薛梅口中的“公交司机”其实是客车司机。20多年前,如今这条在地图上连路名都没有的乡间小道曾是如皋至南通的必经之路,是如皋通往外界的交通要道。“这条路当年可漂亮啦!真的是绿树成荫,花鸟成群!”据村里人称,20年前的这条路绝对可以与如城的跃进路相媲美,整整齐齐的两排杨树成为瓜农的天然纳凉场。它曾是如皋境内最早的国道——老204国道。“后来人也少了,树也伐了很多!”老许有些无奈。
       “要不是有了新的334省道,我们的香瓜生意肯定还好呢!”在薛梅看来,香瓜生意的好坏与道路的没落有着必然关系。
       一辈子的职业都圈定在“农民”的薛梅认为,土地是她最大的粮仓。“也就这一两个月,我才卖瓜的,平时哪能干这个。平时干什么?卖卖蔬菜呗!”打小不识字的薛梅没进过工厂,靠着自己种地的本事养大了一儿一女。
       “现在他们也不在乎我卖瓜的这点钱了!看不上咯!”今年薛梅种了两亩的瓜,香瓜、水瓜、白瓜、糖罐,品种齐全但收成却不是很好。“今年雨水多,瓜不好,不如前几年!”露天种植的瓜藤娇气,经不住滂沱大雨的浇灌后高温天气的暴晒,一个个蔫了,薛梅忍不住地焦急。老许就劝她,“大家都是这样,又不是你一家,你急什么!”前两年亩产还能有个5000元收入的瓜地,今年估摸着只卖到3000块了,薛梅怎能不急。
       老许说的“大家”也没那么大。“当年,我们这条柏油马路是全如皋最好的路,来往的车辆也是最多的。一到夏天,这条路两边的大杨树底下一家挨一家地摆满了香瓜摊,来往的没有一个不晓得我们香瓜村。”老许说,20年前,“香瓜村”几乎家家都种香瓜,家家卖香瓜。而今,“能上厂的都去上班了,就剩我们这些没手艺的还在卖瓜了。”这两天,在Z02县道两旁摆摊卖香瓜的已经不足十户,种瓜的人越来越少了。
       “都种了20多年了。插秧时种瓜,大暑天卖瓜,立秋收尾,我们也都习惯了。”晚上7点,天还没黑,抄近道走这条柏油马路的工人走得差不多了,薛梅收拾收拾准备回家了。
 
许金坤
得亏遇上了最好的时代
 
       沿着Z02县道,在“香瓜村”的东南方向2公里处,如城街道长港村19组的许金坤也正焦灼着。
       “梨子还得再过一个星期,现在还没有全熟呢!再等等!”许金坤一面乐呵呵地在电话里婉拒老顾客的来访,一面放下手中的活计接待笔者。早就听闻如城街道沿河村一带有个远近闻名的梨园,梨子汁甜肉脆,我们慕名而来。
       “这个月的15号,有个上海的老顾客特地赶到我家来买的。梨、香瓜、草鸡、鸡蛋,什么都要!”在许金坤的生态有机梨园里,他一边捡拾地上掉落的梨子,一边告诉笔者。“我每天早上都去新生路市场卖梨,市场上的人都很熟悉了,梨园的梨就不够卖了!”已经接了好几通预约电话的老许,心里有些愧疚。这几日正值上市初期,梨子供不应求。“其实现在也有,但是火候没到,口感、甜度还没到。到26号以后就好了,下一个品种的就能接上茬儿了!”老许让老主顾们26号以后再来,“都是回头客了,不能让人家白跑!”
       种植梨子已经有10多个年头的许金坤对梨树的种植管理已有一套自己的经验,对上市日期了如指掌,“这一片的品种是最早的一批,7月15号上市。这个品种紧跟着刚刚那批,26号左右可以上市。你再看看这棵树,这个果子还小,是最晚的一批,要到10月份才能上市。”经过10多年不断摸索,许金坤在单一品种的基础上不断改良,自主研发出十多个梨子品种。每个品种都如数家珍,花期不同、挂果期不同、上市期不同,相同的是每一个品种都果型美、水分足、甜度高、梨核小。
       44岁才开始“创业”搞梨树种植的许金坤怎么也没想过,在农村干了一辈子零活儿的自己会在60岁的时候迎来事业的“第二春”。
       “一开始也没想到会这么大。1999年的时候,村里提倡种植经济作物,我就在家门口弄了一小块地种了几株梨树,谁想到会越种越多呢!”经历过多次失败的许金坤渐渐摸着了门路。2014年,家里的承包土地全都种满了梨树,老许开始打起了邻居家地里的“主意”。“咱们梨园要办大,就靠家里的四五亩土地不够啊!要不把隔壁邻居的地租下来吧?”一家人商量下,在原有的梨园基础上进行了“扩张”,如今20亩的梨园被老李打理得有声有色。
       “为了除草,在梨园里养了500多只草鸡。没想到,现在草鸡、鸡蛋都不够卖了!”许金坤乐呵呵地讲道,经常去新生路市场买菜的市民都知道,许金坤每年会有两个月时间在这里摆摊,卖梨、卖草鸡蛋、卖香瓜。“每天都不够卖!早上6点到市场,8点半就卖完了,9点就能回家了!忙的时候,一天都得接待好几拨特地到梨园来买的客人。城里人特地跑来我们家梨园看,新鲜!”满面红光的许金坤认为,现在的日子过得很惬意,这是他遇到的最好时代。
文/朱文文
摄影/徐慧、鲍晓明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民晚报社区版·新如皋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南通雉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438673687 联系电话:0513-87518000 | 备案号:苏ICP备15029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