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2年06月22日> > 总第267期 > 05版 > 新闻内容
如皋:传承+创新 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
新闻作者:汤雯涓 王琦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22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工妙艺的红木雕刻、手艺精湛的木旋作品、巧思新奇的花鸟字、俏丽花灯、精美香袋……这几日,在如皋市白蒲镇举办的“蒲涛杯”民间艺术精品展上,47个展位、近百件艺术作品走进日常生活,焕发时代光彩,讲述鲜活生动的如皋故事,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一睹如皋非遗文化的魅力。
  据悉,这次展览从近3年创作的数百件如皋非遗文化作品中精选了近百件作品参展,囊括木雕、木旋、竹编、剪纸、风筝、花灯、刺绣、丝毯、面塑、香袋、画鸟字等艺术门类。
  以活动为载体,让非遗文化“火起来”
  “哇,妈妈你快看,这个龙灯好漂亮,它的头还会动!”“谜面‘黑旋风来也’,打一二字党史人物,好难啊!”“这个是刚出生的宝宝穿得虎头鞋吧,手艺真好。”……展厅内,市民们“零距离”沉浸式感受传统非遗文化技艺,惊叹于木雕的鬼斧神工、丝毯的华美富丽、剪纸面塑的栩栩如生,还有香袋、风筝、花灯的传统制作技艺,一件件精美的非遗作品将多彩的民俗风情、醇厚的民众感情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充分体现了精益求精、艺无止境的工匠精神。
  “展览就在家门口,专程带孩子来感受一下。”带着孩子逛展会的市民孙女士说,“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文化传承,就应该让他们从小了解咱们如皋的传统技艺和文化。”
  非遗源于生活,活于民间。近年来,如皋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旅游文化节、文旅消费季、“非遗集市”等节假日活动,组织非遗展演、展示、展销,不断促进非遗走进生活,让群众更深刻地了解非遗魅力。此外,通过群众互动等形式,活动的感染力与趣味性不断增强,参与群众也直观地感受到来自非遗的快乐。
  以创新为突破,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这次展出的作品中,有展现新时代风采的作品《献礼20大》《一带一路》《中国梦》,有与光影结合呈现的工笔精雕作品《十犬图》,也有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的竹编、木旋等。
  “传统手艺人要学会与时俱进。”如皋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红木雕刻非遗传承人宗玉华说,“不仅要在创作内容、工艺设计上创新,也要跟紧时代的步伐,在传播方式上创新。”
  宗玉华开通了抖音号,已经发布了250余条作品,收获2.6万粉丝关注。除了吸引到不少年轻人了解如皋红木雕刻文化,通过抖音电商,他的红木雕刻产品也打开了全新的市场。“网络改变了我,也改变着非遗传承的方式。不过这也说明,非遗借由新的载体,散发着强劲的生机和活力。”宗玉华说。
  近些年来,如皋非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积极推动非遗走上“云端”,通过抖音、视频号、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大力宣传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其技艺,让人们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促进非遗保护传承,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
  以校园为纽带,让非遗文化“传下去”
  非遗技艺的传承离不开小“传承人”。在展厅的一隅,陈列着十几副如皋中专学生的手工作品,作品形态逼真,色彩鲜艳,引得围观人群连连称赞。他们中大多数都是与“大工匠”牵手的“小工匠”。
  为了更好地将如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近年来,在如皋的校园中,非遗文化的身影随处可见。如皋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系列化、常态化活动,在非遗传承基地设立“非遗课程”“大工匠牵手小工匠”实践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民间传统技艺的魅力,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如皋非遗匠人们坚持“传、帮、带”,将自己的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后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培养了大批人才。
  2019年,如皋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市文联的精心指导下,与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联合举办了以“大工匠牵手小工匠——守根·铸魂·传承·创新”为主题的“如皋市首届民间艺术精品展览”,江苏如皋第一中专、长江中学、小学、幼儿园共8800人多名师生观赏了展览。本次展览也是“小工匠牵手大工匠”活动的续篇。
  近两年,如皋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出台扶持政策、挖掘非遗项目、搭建宣传平台,进一步促进如皋市非遗绽放光彩。如皋非遗匠人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一股力量,在传统技艺传承、推动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民晚报社区版·新如皋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南通雉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438673687 联系电话:0513-87518000 | 备案号:苏ICP备15029513号